易普咨询某蓝莓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首页    农村及农业    易普咨询某蓝莓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蓝莓产业深加工项目(以下简称“本项目”)

  二、项目单位

  1、企业营业执照

  名称:**

  注册地址:**

  法定代表人:**

  公司类型:**

  经营范围: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禁止的不得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应当许可(审批)的,经审批机关批准后凭许可(审批)文件经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规定无需许可(审批)的,市场主体自主选择经营。(蓝莓、果蔬、农产品种植、加工、深加工、销售;蓝莓系列产品:蓝莓酒、果浆、果汁、果干、蓝莓花青素加工、深加工、销售;鸵鸟、家禽、家畜养殖、销售;农业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文体艺术培训;土地、房地产开发、销售;互联网销售(除销售需要许可的商品)。

  成立日期:**

  营业期限:**

  登记机关:**

  2、公司简介

  **

  三、项目性质

  本项目性质为:新建

  四、项目建设地点

  **

  五、项目建设周期

  本项目预计建设周期为2年,从2023年1月开始至2024年12月结束。

  六、项目建设方向及规模

  1、企业发展方向

  本项目主要为**

  2、建设规模

  本项目占地面积为**亩,其中**。预计达产后,**。

  图表1:项目工程建设内容一览表

  图表2:项目设备采购一览表

  七、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项目总投资估算**万元,其中**。

  图表3:项目建设投资估算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第一节项目背景

  一、政策背景

  一、政策背景

  1、国家政策

  (1)2022年3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

  全面保障稳粮扩油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大豆油料生产,开展增产提质、防灾减损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全生产周期技术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开展蔬菜等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提升种植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围绕牛羊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和奶业振兴需求,加强牛羊养殖户和奶农培训,提高生产供给能力。开展生猪养殖培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聚焦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培养现代渔民。

  (2)2022年3月:《“十四五”全国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

  《规划》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循环畅通无阻,需要农产品产地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经营能力,完善管理制度,增强供给体系对消费需求的适配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到2025年,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供需适配、组织高效、畅通便捷、安全绿色、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初步形成覆盖农产品优势产区、衔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对接主要消费市场的农产品产地流通网络。围绕粮油、果蔬、畜产品、水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共建或认定40个左右“通达全国、世界知名”的国家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一批“功能完备、链接产销”的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一批“减损促销、联农带农”的田头市场,推动形成现代化的三级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3)2021年11月:《十四五全国农业绿色发展规划》

  近年来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将绿色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引领,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绿色发展进展明显。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绿色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推进农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规划》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农业产业体系为重点,对“十四五”时期农业绿色发展作出了系统安排。到2025年,力争实现农业资源利用水平明显提高,产地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农业生态系统明显改善,绿色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减排固碳能力明显增强。

  (4)2021年10月:《农业农村部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

  《意见》指出,一是要明确方向,实现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龙头企业创新发展能力。引导种业龙头企业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强化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和农业生物育种技术研发能力,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新品种、新品系。提高龙头企业数字化发展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应用数字技术,整合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信息资源,打造产业互联网等生产性服务共享平台,带动上中下游各类主体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整体转型提升。提高龙头企业绿色发展能力。要将龙头企业作为重要实施主体,实现大型养殖龙头企业畜禽粪污处理支持全覆盖。鼓励龙头企业开展农业自愿减排减损。提高龙头企业品牌发展能力。引导龙头企业立足地方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农业全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立足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制造业、乡村休闲旅游业等,贯通产加销服,融合农食文旅教,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提高产业增值增效空间。

  二是要探索模式,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水平。打造农民紧密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联合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全产业链各类主体,共同开发优势特色资源、优化配置创新要素,建设一批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联合体。探索农民共享收益的生产要素入股模式。引导农户以土地经营权、劳动力、资金、设施等要素,直接或间接入股龙头企业,在保障农户基本权益基础上,建立精准评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推广农民广泛受益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

  三是要精准定位,构建龙头企业发展梯队。做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头部龙头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头部企业,在引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方向、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中发挥关键作用。做优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在肉蛋奶、果蔬茶以及满足消费者多样需求的特色农产品领域,引导一批产业链条长、行业影响力大的龙头企业。做强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领军型龙头企业。做大一批联农带农紧密的区域型龙头企业。支持区域型龙头企业与脱贫地区特别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西藏和新疆地区广泛开展对接合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发挥积极作用。

  (5)2020年4月:《关于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意见》

  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前进方向和必由之路。但也要看到,我国人多地少,各地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很大,很多丘陵山区地块零散,不是短时间内能全面实行规模化经营,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实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因此,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扶持小农户的关系。既要把准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必由之路的前进方向,发挥其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引领作用,也要认清小农户家庭经营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形态的国情农情,在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完善针对小农户的扶持政策,加强面向小农户的社会化服务,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6)2019年6月:《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

  《意见》指出,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种养业、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等,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更好彰显地域特色、承载乡村价值、体现乡土气息。市场导向、政府支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市场和各类经营主体。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融合发展、联农带农。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把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的二三产业尽量留在农村,把农业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就业岗位尽量留给农民。绿色引领、创新驱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严守耕地和生态保护红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推动科技、业态和模式创新,提高乡村产业质量效益。

  力争用5—10年时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实现较大幅度提高,乡村产业振兴取得重要进展。乡村产业体系健全完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熟,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产业扶贫作用进一步凸显。

  (7)2019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

  《意见》提出,到2022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城市落户限制逐步消除,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基本建成,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明显提升,农村产权保护交易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经济发达地区、都市圈和城市郊区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率先取得突破。到2035年,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基本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全面形成,城乡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全面建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2、地方政策

  (1)2022年5月:《贵州省“十四五”农业种业发展规划》

  坚持筑牢种业基础。从农业发展实际出发,遵循育种创新规律,对农作物、畜禽、水产、农业微生物等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护、创新和利用,系统谋划,科学布局,坚持长短结合、重点突破、分步推进。

  坚持推动育种创新。围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保数量、保多样、保质量,特色农产品保优势的需要,对标国内先进水平,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基础创新、技术创新、品种创新和制度创新上久久为功,补短板、破卡点、强优势。

  坚持扶优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强化种业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和引进优势企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引导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坚持统筹协同推进。省级统筹,市、县党委和政府跟进抓落实,农业农村部门具体牵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上下一体,引导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企业及社会力量等多方参与,努力形成齐抓共管、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2)2020年12月:《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突出地方特色,错位发展首位产业、首位产品。聚焦产业特色,打造最优产业生态,形成产业竞争力。黔中要立足区位优势、大数据先发优势,重点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打造“中国数谷”和高端装备制造基地。黔北要立足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优质烟酒产业,持续打造世界级酱香型白酒产业基地核心区。毕水兴要立足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基础能源、清洁高效电力和基础材料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能矿资源走廊。“三州”等民族地区要立足生态优势,重点发展民族医药和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加快贵阳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铜仁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六盘水市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二、经济背景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比2019年增长14.3%,两年平均增长6.9%,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5.1%。

  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增长8.8%,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43504元,增长7.7%,中位数是平均数的9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6902元,增长11.2%,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9.3%。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4100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3.6%,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6%;比2019年增长11.8%,两年平均增长5.7%,扣除价格因素,两年平均实际增长4.0%。

  分城乡看,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0307元,增长12.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16元,增长16.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3%。

  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7178元,增长12.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8%;人均衣着消费支出1419元,增长14.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居住消费支出5641元,增长8.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3.4%;人均生活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1423元,增长13.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9%;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3156元,增长14.3%,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1%;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599元,增长27.9%,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115元,增长14.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8.8%;人均其他用品及服务消费支出569元,增长23.2%,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4%。

  与2019年相比,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八大类两年平均增速分别为:食品烟酒增长8.6%,衣着增长3.0%,居住增长5.6%,生活用品及服务增长5.4%,交通通信增长5.0%,教育文化娱乐增长1.7%,医疗保健增长5.4%,其他用品及服务支出增长4.2%。

  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健康等方面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人们对于有机蔬菜的需求会逐步提升,因此未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社会背景

  水果现在是每家每户每天必不可少的,是人类营养的重要来源,水果也是我国一种经济作物,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发展和居民收入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年中国水果产量为3亿吨,同比增长4.5%;从人均消费量来看,近十年来也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2021中国水果人均消费量为175.27千克;随着中产阶级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身健康需求的关注和对品质生活的追求给高品质水果带来了更大的市场空间。2021年中国进口水果消费比例上升为2.51%,进口水果的消费占比不断提升。

  随着人均消费支出的增加和饮食消费升级,消费者对高品质水果的需求日益增加。健康意识的增强也使得人们更加关注食品的安全和产源,消费者愿意为优质美味的水果支付高昂的溢价。

  ……

  获取完整版某蓝莓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案例,请联系易普咨询17349645215或添加微信。

2023年4月12日 10:27
浏览量:0
返回列表